欢迎登录忻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   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务要闻 > 忻州要闻

忻府区:特色种植“多点开花” 乡村振兴“枝繁叶茂”

  时间:2025-01-22        大    中    小     

  ◆ 三交镇孙家沟村:梨香飘沃野 甜了舌尖富了农家

  在忻府区三交镇孙家沟村,有一片被群山环抱、云雾缭绕的果园,享誉四方的孙家沟玉露香梨便孕育其中。近年来,孙家沟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引进先进种植技术,大力发展玉露香梨种植,一棵棵梨树成为百姓的“致富树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  孙家沟村的梨果种植已有多年历史。该村以区域环境封闭、群山环绕、森林覆盖率高、空气质量好、水系洁净、土壤肥沃等特点,为梨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

  5年前,李振华回到家乡,在仔细考察了孙家沟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种植条件后,在村霸王堰上栽培了300亩、6000株左右的玉露香梨树。“玉露香梨是以库尔勒香梨为母本、雪花梨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中熟梨新品种,它继承了库尔勒香梨肉质细嫩、口味香甜的特点,又克服了香梨果小、心大、可食率低的缺点,同时遗传了雪花梨个大体圆、皮薄肉厚的优点,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。”对于为何选育玉露香梨这一品种,李振华如是说。

  为了确保每一颗玉露香梨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,孙家沟村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,5年来禁绝使用一切农药、化肥,致力把土地涵养到理想状态,为培育精品玉露香梨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。同时,严格把控修剪枝条、灌溉施肥、防控病虫害等各个环节,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,提高种植效率和管理水平,为玉露香梨的品优、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如今,每到丰收时节,果园里的梨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,每一颗都饱满圆润、色泽鲜艳。“玉露香梨果面光洁细腻、保水性强,果肉呈白色,酥脆无渣,汁液丰富,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2.5%至16.1%。每个梨果上都带有淡淡的红晕或暗红色纵向条纹,这也是精品玉露香梨外观上的显著标志。”为果园育苗、提供技术服务的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、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牛自勉介绍说。

  2024年,孙家沟村的玉露香梨迎来了一个丰收年。据介绍,玉露香梨总产量达到了两万余斤,绝大部分梨果在1斤左右,最大的“梨王”重1斤8两,远销上海、北京等地,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。

  面对玉露香梨产业的蓬勃发展,孙家沟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而是继续在探索新的发展机遇。“我们计划在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、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同时,与周边村庄建立合作社或联合体,将周边村庄闲置土地盘活,与种菜能手合作,打造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种植基地,以孙家沟村玉露香梨为中心,走出一条旅游、康养、体验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。”展望未来,李振华对玉露香梨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。

  ◆ 北义井乡北湖村:“一年两收” 冬小麦让“闲”土地“忙”起来

  走在初冬的北湖村地头,嫩绿的冬小麦已陆续出苗,麦苗青青,长势喜人,为田野带来了勃勃生机。

  坐落在忻定盆地腹地的北湖村,历史上是有名的种麦大村。过去没有收割机,小麦成熟时节,经常能看到北湖村村民全家“总动员”前往麦田割麦子的场景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村内种植户年龄老化,于是,抗逆性更强、环境适应性更好、亩产更高的玉米逐渐成为种植户的首选。

  “村里几十年没种过麦子了。”北湖村村委会主任赵旭文说,“比起种玉米,种小麦的劳动密度和成本要高许多,这也是忻定盆地上几十年来玉米‘一家独大’的重要原因。”

  得益于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,以及高产种子、农业机械化等的快速推广,冬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成为可能。“‘一年两收’!给乡亲们探探路、试试水!”2023年秋收时节,赵旭文开始带头试种冬小麦,成为村里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
  在咨询了省农科院专家后,赵旭文打破原有种植思路,探索良田良种配套、良机良法融合的栽培技术,机械化试种“轮选103”冬小麦200亩。

  以往播种小麦只有旋耕环节实现了机械化,剩下的播种、施肥等工作要靠人工完成,相对来说耗时长,容易错过播种的黄金期。如今北湖村冬小麦的两茬种植均采用机械化播种、管理和收割,相比人力劳动不仅成本更低,而且效率更高、更有助于农民抢抓农时。

  在小麦生长后期,由于田间群体大、通风透光性差,极易发生病虫害,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。“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至小麦灌浆期,大概4至6月份,我们针对小麦极易发生的‘三虫四病’进行了一次性喷药防治。”赵旭文补充道,“无人机作业‘一喷三防’,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工作效率,包括现在追肥也都使用无人机。”

  2024年6月底,第一茬200亩冬小麦喜获丰收。烘干后,共收割冬小麦22万余斤,总产值33万元,除种子、机械等费用外,纯利润达到了19万元。

  前茬稳粮,后茬增收。小麦收获后,赵旭文紧接着种了160亩白萝卜和40亩玉米。值得一提的是,第二茬的萝卜属于订单农业,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,一方面解决了种植户担心的销路问题,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种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
  “回茬种植不仅能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,也能提高经济效益。”赵旭文告诉记者,7月种粮9月收获,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,第二茬160亩萝卜收获144万斤,平均亩产9000斤、产值3600元,共计盈利41万余元;40亩玉米平均亩产1200斤、产值1000元,纯利润1.6万元。综合两茬的种植情况,200亩共计盈利62万元,平均每亩3100元。

  “2023年种植效果不错,2024年本村村民跟着种植了50亩,我们也扩大了种植面积,种了300亩冬小麦,周边的前郝村、双堡村也陆续有人跟着试种。”赵旭文满脸自豪地介绍,“目前,小麦已陆续出苗扎根,苗匀根壮,出苗率也高,长势喜人。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田间管理,从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等方面做好技术保障,为冬小麦安全过冬做好准备,确保来年粮食丰产、增收。”

  ◆ 兰村乡河习头村:千亩梨果开出村民“幸福之花”

  近年来,兰村乡河习头村把梨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,积极引导村民大面积种植,不断推进梨果产业高质量发展,做大做好“梨文章”,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  地处黄土丘陵区的河习头村,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就开始因地制宜大面积栽植苹果、梨、杏等经济树种,后引进早熟杏、核桃、油桃等,成为远近闻名的果树种植村,村民也从果树种植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。

  据了解,如今,河习头村梨果种植面积共有2200多亩,其中梨树1200亩;其他果树1000亩,主要有五月仙桃、李子、白水大杏等品种。

  “这梨树,真是咱河习头村人的‘摇钱树’啊!每年夏季,我们都会给梨果套上保护袋,以预防病虫害的侵袭。虽然辛苦,但看着这些果子一个个被保护起来,心里就踏实多了。想着几个月后,这些梨儿会长得又大又甜、卖个好价钱,就觉得再累也值得。”果农李大伯满脸笑意地说。

  “别小看这种梨,里面大有学问,你得像宝贝孩子一样细心照料着,从果实套袋、肥水管理、病虫防治、越冬防寒、果品贮藏到果园间作、除草、采摘和销售,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掉以轻心。”种植户张一权介绍说,种植前需要对梨园土壤进行检测,根据检测结果精准施肥,补充梨树生长所需的氮、磷、钾等大量元素和铁、锌等微量元素。到了冬季,需要修剪病枝、枯枝和过密的枝条,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。在梨果生长季节,还需要对新梢进行适当摘心,促进侧枝生长和花芽分化。

  “下一步,我们打算安装滴灌或微喷灌系统,提高灌溉效率,节约用水,同时保证梨树在干旱时期也能得到充足均匀的水分供应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司政对记者说。

  梨果喜丰收,增收有盼头。在多方努力下,2024年,河习头村种植的酥梨、雪花梨和玉露香梨三个品种已实现亩产3000斤左右,每斤1.5元,收入540万元,除去农业投入200万元,净收入340万余元,其他果品也带来了150万元的收入。据了解,除了传统的批发商渠道,该村还打算通过电商平台、社区团购、采摘园等模式进行销售,努力打造具有河习头村特色的梨果品牌,进一步拓展梨果销售市场,创造梨果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。